通識|日本東京羽田機場國內線搭乘教學
結束了在東京的工作,接下來就是休假的時刻,這次是初次造訪的九州,精準的說是-福岡。
所以我們正在羽田機場第二航廈的國內線辦理自動登機。
儘管到福岡也能透過購買JR Pass,沿途說不定再到其他地方下車逛逛,不過目的地鎖定在福岡,加上外國人持有國際機票,從東京到福岡可享ANA的日幣10,800票價優惠,也只要一個多小時。
同時從機場到市中心就像是台北的松山機場到東區一樣的近,因此幾經思考之後就選擇了國內線的體驗。
倘若你的行程還包括了抵達之後的自駕,比如在北海道、沖繩,或從鹿兒島再往北開,那麼結合陸空交通,勢必能夠讓你的自由行行程更加開闊。
首先先訂購好你的國際機票,取得電子機票或訂位代碼,接著就能到下面的ANA網站中開始依序選擇日期、地點、機位來進行訂票及付款。
完成後記得信箱就會收到電子機票,可以屆時列印出來比較方便。
第一次到國內線,這天是2月11日星期一,儘管如此高挑三層樓的空間裡,依舊滿滿的都是乘客,以及數座分流的雙向手扶梯。
光從硬體設備的設置,你就能明白平日有多少人流進出,同時花了多少心思和金錢在逐步的提昇容納的額度。
對觀光來說,如何產生亮點來吸引客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更困難的是如何維持品質並且容納更多人潮。
不過說起來這個經營道理,放諸餐飲也準;比如你開間咖啡店,因某契機,也許網紅也許報導採訪等等,突然瞬間爆紅了,也就是有亮點了,那麼接下來困難的是你得評估這波浪潮帶來的營收足不足夠讓你再請人力,以及可能因為員工容易流失所以得不斷做教育訓練的時間,倘若真的順利的可以維持品質,那再來就是思考要不要改善設備、增加桌面等等,在如此不斷的過程中循環。
而每一次循環,就是你又壯大了一分。
而這是基本功,更是下苦功,因為客人可能只在乎打卡的亮點,卻不在意你讓客人不太需要排隊、出餐很快的種種努力,但他們卻很可能因為一不順他們的意,就馬上生氣。
這些努力,卻也是觀光產業最不起眼但是最重要的基石。
比如我們帶著行李,依序在機器前排隊,拿出護照按照上頭的多國語言指示很順利的就完成,機器吐出票來;接著跟著人群,來到同側另一邊的託運行李機器。
像太空艙似的,直接以空間規定了託運行李的大小,能放得進去的就ok,十分簡單的規則,少了和人的各種糾紛和奧客的爭執。
我們把行李放進去,剛剛好塞入,機器張口吞了下去,打了聲飽嗝,成了,稍後九州再見,機器則繼續張大嘴巴,容納下一位、再下一位旅客的行李。
台灣近年來各縣市均全力發展觀光,客群來源也從早期以中國、日本為主的團客結構,轉變至現在日本、中國,韓國和泰國急增,新加坡、香港,東南亞的自由行型態。
同時也發現了新的觀光現象:
像是消費力道下降。
以台北市自由行來說,因應廉航班機抵台時間,因此距離機場較近的如西門町、台北車站、松山車站等住宿率提高,並且台北進、台北出,中間去其他縣市,甚至花蓮一日來回。
且因旅客年齡層和結構改變,西門町重新活回青春,但東區則因此式微。
並且台北大型會展衰退,導致商務客也減少,換言之消費力自然也下降,就成了現在台北觀光的模樣。
但同樣回到容納的額度,假使現在真有一外國企業年中獎勵員工旅遊,選擇台北,300人好了,請問西門町也好,大稻埕也罷,我們是否有地方可容納這樣多人來安排行程?
當然這也像是京都和台南遇到的問題一樣,就是在量和質之間需得不斷取捨然後找到平衡,可是這並不代表這能夠當成不積極提昇容納額度的理由。
外語環境、交通指南乃至像從台北租車去宜蘭,或到搭鐵路到新竹再租車的行程,是否也可以讓外國人就如台灣人去沖繩、北海道、九州一樣的規劃租車自駕行程?(一位來台灣三次的日本朋友就說不敢去台南租機車。)
執行長初次在沖繩自駕時,首先當然是左右駕駛熟悉的困難,但接著是路上開車的安心感,因為不會有人因為開太慢而逼車,不會有沒打方向燈的變換車道,不會有突然衝出來的機車、突然轉進來公車的種種危機感。
但在台灣開車,能有這種安心嗎?
可近性,才能讓旅客更靠近。
想著這些,我們在航廈內消磨時間,先經過賓士跨界開的咖啡店(喝著喝著就看到有人去試車),這在東京日比谷Midtown同樣也看到Lexus開立的咖啡店,跨界越來越成為品牌經營的平常。
各縣道的特產零嘴販賣機,還有餐廳裡頭竟然有APP合作的寄放行李專區。
貼心到讓人很放心,放心就會不小心把荷包都掏出去呢。